2022
01/28
5:05
你的位置:首页 > 两性情感 > 课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序。

课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序。

发布时间:2022-01-28 05:05:30
父母课堂 | 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序,一、学龄儿童一般性的身心发展 6岁到12岁的学龄儿童期,刚好是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左右的学龄儿童,按俗语,也称学童时期。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经历了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各个阶段。虽然他们的发展仍然继续在进行中,但与前面的阶段比较起来,发展

一、学龄儿童一般性的身心发展

课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序。

6岁到12岁的学龄儿童期,刚好是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左右的学龄儿童,按俗语,也称学童时期。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经历了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各个阶段。虽然他们的发展仍然继续在进行中,但与前面的阶段比较起来,发展速度已相对平稳和迟缓下来,主要表现在量方面的成长较显著,增加身高和体重。要到青春发育之后,才再快速发展。

由于躯体的发达,孩子的行动变得比较灵活,可以从事各种活动。一般说来,孩子到学校上课,除了学习知识以外,也练习如何跟老师和同学交往,建立社会化的经验,准备将来适应在社会里的生活。

二、学龄儿童心性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异性的兴趣进入“潜伏期”。即:搁置了在学龄前儿童期刚萌芽的对异性的兴趣,专心跟同性朋友交往,直到后来的青春发育来临为止。也就是说,男孩变得只喜欢跟男孩接近,好像对女孩没有兴趣似的,并且有时还刻意排斥女孩。同样的,女孩只跟女孩要好,不欢迎男孩。因此,这个阶段也被学者称为“同性阶段”。要到青春发育以后,才改变为“异性阶段”,又开始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感兴趣。可是要注意的是,在此潜伏阶段的学童,并不是完全对异性没有兴趣,只是把它潜伏性的搁置一段时期,不露面而已。这个阶段的男孩子跟女孩子还常相互讥笑、排斥,甚至做恶作剧,好像很讨厌对方,但实际上是想办法不显露对异性的兴趣罢了。

精神分析家认为一个人的自己,依其功能可以划分为:“超我”、“自我”与“原我”三部分。“超我”是站在理想与道德的角度来管制自己,特别要控制原本性的欲望,常代表社会的规约。“自我”是对自己本身的自我感觉,其功能是应对外界的现实。而“原我”是属于比较原本的自己,主要是透过原本的欲望与本能来表达。根据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对自己有了感觉与认识,可说一个人的“自我”在幼儿阶段就开始萌芽,并且在日后学龄儿童期继续显著发展。学龄儿童们开始学会以“自我”控制“原我”,即靠自己的能力去操纵自己的欲望,使他们的行为逐渐适应周围世界的客观条件,并符合社会的规约。此阶段的儿童不再对性那么感兴趣,把对性的兴趣暂时埋没,而且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本能性的快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学龄儿童期是人格发展渐趋巩固的时期。

三、学龄儿童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

学龄儿童阶段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的习惯。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以及由于他们的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学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会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儿童由于老师教学不当,或者自己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者他们的成就受到漠视的话,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感。此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对象已由家里的父母转向学校里的教师们和同年龄的同伴。教师在克服学生的自卑感、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的教师有可能使学生获得勤奋感。创立心理社会发展学说的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少儿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将能延续终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少儿勤奋的品质,克服自卑的心理,将具有长远的意义。

四、学龄儿童认知方面的发展

从7岁到11岁前后的学童,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已经不需完全靠自己的直觉与亲身观察来了解一切。他们可以凭说明、解释、举例来获取许多资料与知识,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不再倾向于仅仅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能够同时考虑到任务的不同方面,思考较之前几个阶段更具灵活性,也更有效。但是儿童的思考范围仍然受限,他们只能注意到当前的具体环境,而纯粹以假设和抽象的概念思考仍超出这个阶段儿童的能力,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故被学者称为“具体运用阶段”。

五、此阶段特点摘要

进入学龄儿童阶段以后,孩子的生活本质发生了变化:从富于游戏性质的生活,转入属于工作性质的生活。在这些年中,儿童将通过学校与外界接触。在学校要好好坐下来,听老师讲课、做功课、打扫教室等;在家要完成作业,帮父母做家务等。孩子的整个生活充满了工作、学习的实际经验。

青春期阶段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一般性的身心发展

青春期大致指12到17岁左右的青少年,相当于中学初高中年龄。他们逐渐结束并离开学龄儿童的阶段,而逐渐进入青年人的过度阶段。除了躯体与生理发生显著变化,急速长大,并出现第二性征,开始性的生理以外,他们在心理上也急速发生变化,在行为上有剧烈的变迁。特别是在社会化的过程里,他们常有许多波折需要去面对与应付。因此,青春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风暴阶段。

二、青少年心性方面的发展

婴儿一出生,只依靠他们性器官的不同而表现男女的差别,被学者们称为“第一性征”。可是,到了青春期,女性开始月经的来临,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在臀部与大腿,子宫增大,长出阴毛;男性有射精,睪丸增大,长出阴毛与胡须,声音改变且有夜晚遗精的现象。可见,男女都表现出所谓的“第二性征”。男孩子和女孩子也都开始学习如何与异性发展出亲密关系,如何由友谊演变成爱情。他们对于自我的性感觉认知度在增加,而且会表达自己对性的感觉。可见,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兴趣全面复活了。

心性发展学说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懂得吸乳,靠口唇粘膜引起快感,称为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称为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期性欲,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即对亲子三角关系发生矛盾性的情结。学者使用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男孩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女儿就经历“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虽然具有性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之后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则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表现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意味着进入了生殖期。

三、青少年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

此阶段的发展课题是建立“自我认识”,学习如何扮演适当的人物角色,保持自我同一性,避免心理混乱。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心理动机、能力、思维、信仰以及活动经验所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的形成要求适当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当前的兴趣与将来的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以上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然而,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身体迅速发育,性逐渐成熟,他们出现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加上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种种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等,就使儿童对原来已经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产生怀疑,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做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此时孩子迫切要求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如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他能好好建立同一性认同的机会就比较多;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孩子人生发展的后续生活之中。

四、青少年认知方面的发展

12岁以后的青少年,认知发展进入学者所称的“形式运用阶段”。早期处于“具体运用阶段”的学龄儿童能够根据出现在眼前的物体进行推理,而只有到了青春期的形式运用阶段,青少年才能进行假设性推理,即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推理。这时,他们不再依赖于真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物,不必进行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相反,可以通过言语形成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进而考虑诸多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或从抽象的表述中推导出结论。

由于抽象思考能力增加,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具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开始对父母的看法有所评论,也能看出大人的错误和弱点,容易对父母失望,常常批评父母,反抗父母的意愿,表现为青春期的反抗,有时也反抗老师或者领导等权威者。青春期的孩子这种对权威者的反抗心态,被学者们称为“第二反抗期”,与幼儿刚形成自我时随便操纵反对父母的情况,即“第一反抗期”,有本质上的不同。父母若能以同辈的姿态,跟年轻人理性的交谈,经过沟通来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样的话,可起到帮助年轻人的作用。

五、青少年阶段特点摘要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它很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时期,会使家长忧心忡忡。在这个时期,孩子已经不是儿童了,但青少年还不是成人,与青少年一起生活的家人都会感到很困惑。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生殖器、毛发、脸部粉刺和嗓音等身体方面的变化。生长激素还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他们很容易一反常态去干一些冒险的事情,比如无照驾车或吸烟。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可能会挑战父母的耐心,让父母觉得家长失去了权威,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遍出现争执现象。其实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是正常的,也是世界各地每个青少年都会发生的。

最重要的是切记即使孩子似乎不想跟父母或家里的任何人说话,但是父母一定要与青少年子女保持交流和沟通。孩子可能更愿意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或跟朋友交谈,因为对他们来说得到朋友的认同和接受极为重要。请父母记住,即使孩子表现出不再喜欢你,你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尽管他们好像对你的意见不予理睬,但他们内心里仍然想得到你的认可。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还想多出去玩,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以便与朋友交往。大多数家长要跟青少年子女商定新的规定,比如做家庭作业,周末或晚上外出玩,花零用钱,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如果是女孩,是否允许她们化妆等等。作为家长,你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子女对所有事情作出明智的决定,确保这些决定与孩子的未来目标相一致。


原标题:课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序。

关键词:青少年性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min#30bags.com (#换成@)。

可能感兴趣文章

我的浏览记录